发布时间:2024-11-27 15:22 信息来源:传统村落博物馆 作者: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自古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中原通往西南的通衢要地,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历年来,通道县传统村落得到了省市领导及各部门的重点关心与扶持,当下已经成为通道县乡村振兴、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
01
通道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任组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文旅广体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同时,县委县政府领导县级各部门与湖南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通道侗族自治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办公室共同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开展工作,整合项目资金,凝聚合力共同保护利用侗族村寨。
02
通道县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通道侗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通道侗族自治县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通道侗族自治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任务部署文件。
03
通道县成立基层侗族村寨保护组织,指导各传统村落建立侗族村寨义务消防队、侗族村寨护林队、侗族村寨风貌保护民间协会等自治组织。将侗族村寨保护融入侗族“款约”、村规民约进行约束,让其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在保护利用工作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着重考虑村民参与,精准解读扶持政策。基于村民作为活态遗产保护主体的权、责、利,让村民成为项目建设主体和主要获益人,实现内生动力的作用。
04
通道县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通报制度与专家咨询制度。借助怀化学院、湖大设计、锦麒设计、聘请专家等技术力量,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定期对传统村落村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目前关于侗寨传统建筑方面的工匠人数达到了3500人,已经成为通道县建筑行业重要的技术队伍。通道县还鼓励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规划师、建筑师等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明确了一定的奖补政策措施。
05
通道县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业逾20亿元。其中萨岁文化旅游公司、锦绣文坡旅游公司、呀罗吔侗锦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紧紧围绕传统村落,致力于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开发,已经开发出8类126种文创旅游商品系列,有效推动了侗族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延伸文旅产业发展链条。
06
通道县将传统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用促保,赋能乡村振兴。主要通过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培育民宿、工作室、文创小店、展示展览、研学旅行、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方式,吸引本地村民回流和外来游客。此外,盘活闲置传统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同时引导村民直接参与经营。结合村寨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农事活动等,统一规划设计改造,服务于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旅游,使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中得以凸显,进而得以保护利用与传承。目前,全县通过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实现增收的有千余户。
07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资源研究中心会同领导小组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学术研究,近年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完成传统村落景观创新性保护设计方案10余个。通道县定期开展传统村落影视作品、达人名匠、模型论文等征集活动,引起文联、摄影、民间艺人等各界巨大反响。通道县还组建了30余支民间文艺团体,培养民族文化技艺传承人1500余人,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08
通道县实行文旅部门主导、住建、教育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合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推进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让传统文化大放光彩。通道整合各级专项资金对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年累计投入186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300万元,市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县级地方财政投入460万元。通道县每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助85万元,组织各类非遗活动每年固定投入120万元。
09
通道县已完成所有传统村落的地形图测绘、全景VR制作、正摄地理信息数据、重要历史建筑测绘等数字化采集工作,28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已全部上线。同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已完成对各非遗保护传承进行数字化记录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