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8 15:41 信息来源:县溪镇 作者:谌昪
县溪镇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全镇总面积320.5平方公里,下辖19个建制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0670人。该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创新引领路径,激发主体活力,有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以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和风气风俗上实现转变
党员干部“五个到户”把惠民政策、就业服务等服务带到群众家中
筑牢组织堡垒,固本培元与铸魂强能同频共振。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抓好“选、育、建、强”四字诀,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立起“主心骨”。按照“领导力量不变、党委主体责任不变、乡村班子力量稳定不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扶机制不变”要求,推行“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的积分管理模式,促使机关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紧密联系、双向融合,形成“组织共建、活动联办,党员互动、帮扶联心,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乡村振兴共建模式。二是建强“领头雁”。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村“两委”换届后“一肩挑”比例达100%,6名村务专干进入村“两委”队伍,40名致富能手担任村干部,95名生产、致富、管理能手进入村后备干部人才库。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线上线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转变党政班子、村“两委”、行业站所思维理念。三是打造“智囊团”。整合选派新一轮科技特派员、党建指导员、农业辅导员、乡村法律顾问等团队资源,采取“需求清单+项目清单”服务模式,捆绑出招,精准发力,深入田间地头、村户人家开展指导服务。引导支持各类“田秀才”“土专家”等专家人才群体参与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搞好传帮带。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彰显引领效应,产业提质与致富增收同向发力。紧盯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新变化新形势,积极探索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有效做法,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破解产业振兴难题,推动乡村振兴。一是把组织建在产业前端。深化拓展“三链”建设,全面推行“三联三带”(党组织联建、经营主体联营、脱贫户联帮,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基地、基地带农户”)模式,依托产业链建立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型党组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公司+基地”等模式,发展股份经营、旅游经济、资源开发等形式,新建黄桃种植、优质稻种植等规模化基地25个,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群众规模种植油茶10万亩、人均增收2450元。二是用服务串起产业链条。把党支部建在销售链上,依托驻深圳流动党支部,充分发挥深圳商会党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渠道,打通特色农副产品沿海市场。充分发挥“坡溪一家亲”联建桥梁纽带作用,对接天心区商会开展产销对接,在坡子街开展智能柜试点投放和运营,探索拓宽农副产品产品销售途径。三是以整合推动产业优化。充分发挥产业型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村的作用,将农村分散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发展资金整合起来,实现集约化抱团发展。县溪镇恭城村通过资金整合,与溪口镇杉木桥村、万佛山镇木脚村等6个村创办“连村联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村集体+企业+脱困户”利益链接建成3个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车间;通过土地入股形式,与独坡镇虾团村、菁芜洲龙坪村等6个村创办屠宰场,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四是让党员走进产业一线。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产业+电商”“党支部+党员+农户”模式,根据产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农民群众所需,提供市场信息、政策法规、资金技术、产业技能等方面专业服务,增强农户“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打工经济”逐渐向“创业经济”转变,实现农户5000余户增收致富。
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走出一条“文旅融合、产城融合”的新路子
汇聚正向合力,社会治理与文明建设同轴运转。最大限度地把特色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一是打造“三色文化”。依托转兵纪念馆、兵书阁红色文化体验园等红色资源,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和“红色文化节”、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开通“通道转兵号”红色专列,走出了一条“文旅互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路子。依托古色文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孝德文化”“民俗文化”“边界文化”,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村美妇”等多种形式评比活动,真正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依附绿色文化,延伸“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积极培育罗汉果、八月瓜、玉兰片、野山核桃油等生态产品,精心打造“红色占字”“书香大塘”等具有村域特色的生态家园。二是实施“三心工程”。以“五个到户”为契机,组织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两代表一委员”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与农户结对,采取就近就地联、双向选择联、组织委派联等方式,大力实施“暖民心”“心连心”“稳民心”三大工程,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就业援助等公共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全镇1153名党员共结对5696户,收集民情94件,解决问题69件,做到“干部沉下去、民情摸上来,问题化解掉、民心聚起来”。三是促进“三治融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织密“微网格”,激活“微自治”。坚持党建网络+社会治理网格建设一体推进,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网格长“一肩挑”,按照“分级负责、全面覆盖、条块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设立网格长、网格员、微网格信息员三级体系,实现人员在格内联动、问题在格内处置、服务在格内开展。探索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幸福基金会为主的“一约六会”村民自治体系,各村设置卫生“红黑榜”专栏,开展“幸福基金”积分评定、“幸福超市”积分兑换活动,褒扬先进、激励后进,打通了社会治理神经元“壁垒”。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一体化,建成镇村分级“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站”,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回收、县分拣”机制,党员干部与网格员挨家挨户进行上门宣传,实现了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在末端进行资源最大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