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 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 > 重点领域 > 重点民生 > 教育

通道侗族自治县2019年度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31 10:12 信息来源:通道县教育督导室

通道侗族自治县2019年度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报告

按照《湖南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规划(2014年-2020年)》(湘政教督〔2014〕1号)要求,我县将于2019年12月接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督导评估单项考核。此项工作事关通道县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大计,我们高度重视,以确保我县2019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级验收顺利过关。现将我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2019年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努力,我县2019年办学条件和校际间均衡度这两大指标值又取得较大改善,中学为0.279,小学为0.38

(一)我县2019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项目

学校        

师生比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

生均校地

生均校舍

生均体育场馆

实验室

六大功能室

图书室

生均教学设备值

生均藏书

小学

26所

达标总数

26

26

25

26

26

26

26

26

26

26

达标比例

100

100

96.1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中学

11所

达标总数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达标比例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二)我县2019年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校际间均衡差异系数越小表明学校办学水平越均衡。

    项目

学校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生均图书数

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

师生比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数

生均中级及以上职称数

综合

小学

县平均值

3.392

4.649

2909.14

28.492

10.776

0.059

0.056

0.030

-

差异系数

0.517

0.533

0.295

0.368

0.519

0.231

0.242

0.334

0.38

中学

县平均值

4.102

7.006

2942.86

32.005

10.955

0.074

0.064

0.046

-

差异系数

0.556

0.338

0.177

0.300

0.209

0.140

0.175

0.286

0.279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优先地位,在“高位推进、城乡统筹”中加快教育发展。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脱贫攻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一是布局优先规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考虑,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先后出台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2014-2020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通道侗族自治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工作优先决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和研究教育重大事项,到学校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建立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与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并将教育发展纳入实绩考核体系,切实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发展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及时解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投入优先保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得到落实,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做到足额预算优先拨付,全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2-2019年,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7849万元、6138万元、11905万元、17030万元、14482万元、10628万元、9314万元、16568万元,总共投入93914万元。

(二)突出夯实基础,在“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中改善办学条件。立足县情,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资源,保障所有学校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基本均衡,推动教育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全面改善城乡办学条件。20122019年以来,新建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87所,新增学位8690个,新增校舍面积157671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面积104500平方米,新增实验室63间,功能室151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731.09万元,新增计算机2501台,新增图书449210册。实施学校“四改三化”工程,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6006 万元,改造食堂7951 m²、厕所2063 m²、寝室14100 m²、浴室960 m²,净化5067 m²,美化21094 m²,亮化120844 m²。实施“改薄计划”,投入1.6亿元完成全县中小学食堂改造和36所合格学校及标准化教学点建设,2018年投入2988余万元完成19所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项目建设及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工作。投入1003.1万元,为全县中小学新建和改造音乐美术劳技功能室98间、新建理化生科学实验室39间。二是大力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投入18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计算机教室17间,多媒体教室417间,购置电脑1200余台,录播室3间;在县教育系统中心配置机器人设备14套,教育系统服务器上部署“办公OA”、“在线备课”等5个特色系统,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县域内片完小以上学校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强化教学视导工作,构建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推进远程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相结合,推进教学教研资源共享。三是有效化解大班额问题。投入3.1亿元,新建思源实验学校和礼雅小学,增加学位5160个;投入1.8亿元,启动县一完小、县二完小、芙蓉中学扩容提质工程等项目建设,将增加2000个学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通道侗族自治县消除大班额工作方案》《通道侗族自治县2017年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招生实施方案》,严格执行招生方案,从2017年秋季开始,城区小学基本实现起始年级平均班额45/班、初中起始年级平均班额50/班,农村中小学全面实现起始年级平均班额控制在标准班额之内。目前,全县累计化解大班额895个,其中超大班额43个(超大班额在2018年已经全部化解到位),大班额比例控制在7%,至2019年大班额将全部消除。

(三)突出素质教育,在“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中提升教育质量。牢牢把握“加强内部管理、加速提高质量、加快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奠定良好基础。一是严格规范学校管理。指导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全方位绩效考核目标管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学校、校长、教师绩效发放,并与教师晋升晋级挂钩。严格规范办学和收费行为,着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违规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认真抓好防溺水、食品卫生、校车安全等工作,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全县挂牌“怀化市安全文明校园”学校22所。二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体。制订《通道侗族自治县学校三年德育工作规划(2017-2019年)》,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各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知识、先进科学文化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每年设立课改专项经费200万元,在全县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成功创建13所市级课改示范校。在中小学生各类比赛竞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级奖项57项,市级奖项393项。三是大力传承民族文化。多所学校组建的多管芦笙队、侗族大歌合唱队、侗族多耶合唱队,多次参加省内外演出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新成果,编写了《侗族歌谣乡土教材》《侗族歌谣教案》等特色乡土教材,开展了课题研究《让侗族歌谣走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嘎”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及策略研究》并获得省级课题立项。坪坦中心校设置芦笙踩堂、琵琶弹奏、侗族大歌、侗族哆耶等特色课程,被授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学校”“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四)突出机制创新,在“校校协同、城乡互动”中优化师资队伍。坚持把提高教育人才素质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拓展多元渠道,优化教师配置,提升师资水平。一是健全补充交流机制。出台《通道侗族自治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师轮岗交流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好县内教师在城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人事体制改革,建立校长人才储备库,实行校长和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2012年以来,新补充教师606人(其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124人),城乡教师交流773人(其中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70人)。二是健全培训成长机制。成功申报湖南省“国培计划”第三批项目县,承担了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送教下乡”项目、“乡村学校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等国培任务,构建了学科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教师全员培训、国培计划项目培训四大培训体系。累计培训教师10267人次,培训经费达500余万元,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三是健全待遇保障机制。按照全县干部职工6000元/人的同等待遇全面落实教师年终综合绩效,按照农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200—500元/月,武陵山片区农村教育人才津贴300—700元/月的标准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津补贴。开展春节走访,慰问病、困教职工65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35余万元。定期召开推进教育强县暨教师节表彰大会,累计表彰优秀教师1201人次、先进教育工作者21人次、师德标兵162人次,特别表彰长期扎根农村的基层教师150余人次。

(五)突出民生教育,在“控辍保学、助贫解困”中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把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用系列扶贫惠民政策和健全资助体系推动教育逐步走向公平。一是抓好控流保学。制定中小学控辍保生工作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依法维护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每年对“控辍保学”工作完成情况严格考核评估,将考核结果与乡镇、学校、教师考核挂钩,严格兑现奖惩。目前,全县小学、初中学生巩固率均达到省定标准。二是强化捐资助学。制定了《通道侗族自治县教育扶贫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大学新生一次性奖励标准,实现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高教育、高等教育过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读学生对象“两个全覆盖”,2017年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868.26万元,惠及13074人次;2018年共发放助学补助1592.79万元,惠及19741人次;为普通高中免学费、教材费99.52万元,惠及1763人次;为职业高中免学费300.48万元,惠及2504人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一次性奖励45.3万元,惠及117人;及时为548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34.59万元;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发放教辅材料117.63万元,惠及9333人次。五年累计拨付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5603万元,惠及79457人次。构建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帮困助学体系,争取香港言爱基金、湖南弘慧教育基金、山东大志天成公司、红绿青蓝教育志愿者联盟等省内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达2000余万元开办50人的思源·佑华教育移民子鹰班帮助贫困户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三是关注弱势群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三类残疾儿童就读率达100%;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覆盖到边,监护到位,关爱到人”的留守儿童动态关爱网络,对全县现有留守儿童6423人均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三、主要困难

(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我县教育基础差、底子差、欠账多,2014-2016年本级财政共投入4.7亿元,每年新建一所城区学校,2018年又将启动县一完小、县二完小、芙蓉中学、一中扩容提质工程,并完成19所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点建设,预计投入2.1亿元,我县本级财力十分有限,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二)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存在差距。部分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芙蓉中学、一完、二完、坪坦、陇城、金殿等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功能室、仪器设备值、图书等不达标,部分学校设施设备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整体数量不足,教师“引培留”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继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拨款体制改革和学校经费使用制度改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教育投入上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和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斜,继续完善和落实现有的各项资助政策,建立多元化教育资助体系,使县域内教育机会分布教育资源配置都更加均衡。

(二)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标对点补短板,加快推进芙蓉中学、一完小、二完扩容提质工程,切实解决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功能室不足等问题;启动坪坦、金殿、陇城扩容提质工程,切实解决校舍面积、运动场、功能室不足等问题;如期完成金坑等30余所教学点标准化建设,配齐配足所需计算机、图书等教学设施设备,全力改善全县办学条件。

(三)进一步提升“四改三化”水平。对金坑等30余所教学点学生厕所进行改造;改造三完小等学校学生浴室。同时,对已完成“四改”项目的学校实施亮化、绿化、净化提升工程。

(四)进一步做好化解大班额工作。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加快一完、二完、芙蓉中学的扩容提质工作,确保一完、二完、芙蓉中学第一期工程于2019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使城区学校学位能满足消除大班额及城区学龄人口的就学需要。通过学校结对帮扶、均衡配备师资、利用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教师素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并做全县生源测算,科学制订招生方案,坚决防止超过学校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的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行为发生。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积极实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引培留机制,切实增强全县师资力量。统筹考虑县域内教师岗位需求情况,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配齐配足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激励教师从城镇向农村、从优质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动,促进全县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结合县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义务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培育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加大农村音、体、美教师培训力度,整体提升全县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通道县教育督导室

202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