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7-04 11:57 信息来源:牙屯堡镇人民政府
【镇情概况】牙屯堡镇位于通道县西部(北纬26°8′15″,东经109°37′25″),东靠双江镇,南抵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连大高坪苗族乡、独坡镇,北临县溪镇、菁芜州镇,是湘、桂、黔三省交界点轴之地,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区域总面积179.9平方公里,牙屯堡镇人民政府驻牙屯堡村头所,距县城41公里。山林面积14279公顷;耕地面积1423.1公顷,其中,水田1070.4公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钩藤、黑老虎、油茶种植和稻田养鱼等为主。
【行政区划】牙屯堡镇于1996年5月由原团头乡与牙屯堡乡合并而成;2016年合并村后现有12个村、1个社区,即:逊冲村、古伦村、团头村、牙屯堡村、地马村、通坪村、老寨村、文坡村、金殿村、甲田村、瑶朗村、炉溪村、雄关社区,共166个村民小组。2023年全镇境内户籍总人口5447户21648人,其中农业人口21344人。境内有侗、苗、汉、壮等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760人占比95.9%。
【基础设施建设】13个村(居)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均建设完成,视频会议系统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各村统一配备了篮球架、健身器材、移动音箱等文体设施,有效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一名村医。
【区位交通】镇内有焦柳铁路贯穿南北,牙屯堡火车站为全国重点火车站、湖南省第四大货运进出口站,途经的客货列车均在此停靠,埂水公路连接209国道及084县道,是我县出入广西的重要通道。2016年12月成功入列湖南省际边界口子镇。
【侗锦工艺坊】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古老的侗锦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民族学及自然科学价值,传承利用价值。从诸多的文献记载中可看出,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发育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时期。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侗锦的传承仍然生气勃勃。
该镇文坡村党委书记粟田梅入选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人。湖南大学教授多次到该镇对侗锦项目进行考察。集侗锦生产、侗锦成品销售、侗锦艺术品展览参观、侗锦织造技艺体验和侗锦织造技艺传习于一体的侗锦生产综合基地于2016年9月竣工。
【大戊梁民族歌会】为纪念侗族富家闺秀肖女和贫苦小伙门龙冲破封建礼教,双双殉情于大戊梁山上的感人事迹,300余年以来,每逢谷雨前三天之戊日,来自湘、桂、黔边区的青年男女盛装打扮,云集大戊梁山上对歌赛舞,逐渐积淀了独特的大戊梁文化。2006年7月7日,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推进该镇域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自2003年起,连续举办了17届“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歌会内容主要有抬肖女上戊梁、民俗文艺表演、山歌对唱、侗锦展示、斗鸟、抢鱼塘、划谷桶抢侗锦、篝火晚会等活动,湘桂黔周边群众纷纷赴龙门山赶歌会,场面热闹非凡。
【获得荣誉】2020年以来获得的市级以上荣誉集体有:
1.被评为2020年度市级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2.继续保持市级“平安乡镇”称号;
3.被评为2020年度市级铁路护路联防平安铁路示范乡镇;
4.被评为2021年度市级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乡镇。